当前位置:首页 - 疾控与健康 - 传染病 - 病毒性肝炎 - 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知识

作者:          审稿: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8-14 10:54:11          浏览次数:          
分享

基本信息

  • 英文名称

  • Chronic Hepatitis C

  • 就诊科室

  • 感染科

  • 常见发病部位

  • 肝脏

  • 常见病因

  • 多由急性丙型肝炎演变而来

  • 常见症状

  • 乏力、纳差、关节疼痛、厌食、恶心和发热;后期可出现黄疸、腹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流行病学

编辑
全世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2.8%,即约1.85亿感染者,2010年我国卫生部调查结果提示我国属HCV感染低流行区,一般人群的抗HCV阳性率为0.43%。

病因

编辑
慢性丙型肝炎多由急性丙型肝炎演变而来。

临床表现

编辑
慢性丙型肝炎多由急性丙型肝炎演变而来,分为慢性肝炎轻度和慢性肝炎中度,因临床上症状体征常不显著,以单项ALT增高为唯一异常现象的为数甚多,故常为亚临床型。如果有症状,常表现为乏力、纳差、关节疼痛、厌食、恶心和发热。后期可出现黄疸、腹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由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症状多轻微,并有较大比例的患者无明确的传播途径,故基于上述临床表现很难做明确诊断,而需依赖实验室检查。

传播途径

编辑
1.经血和血液制品传播
经血和血液制品传播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80%以上由HCV引起。反复输入多个供血员血液或血制品者,更易发生丙型肝炎,输血3次以上者感染HCV的危险性增高2~6倍。
微量血液也可传播HCV,如共用污染血液的注射器的毒瘾、药瘾者丙型肝炎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意外针刺、创伤性医疗检查、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医源性传播也不能忽视。
2.经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日本学者通过病毒基因型分析,同一家庭成员HCVRNA阳性者,为同一亚型,提示家庭内生活密切接触可以传播丙型肝炎。经生活密切接触传播HCV在非输血传播的患者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但尚不能明确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
3.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可分为产前(宫内)感染、分娩时感染传播和产后传播,后者主要是哺乳传播,乳汁中可检出HCVRNA,哺乳可以传播HCV。
4.经性接触传播
HCV感染可以经性接触传播,但其机率较HBV低。

检查

编辑
1.抗-HCV检测
HC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最早出现的抗体是针对病毒核心壳区的C22蛋白(抗C22),随后是针对NS3区的C33蛋白(抗C33)的产生,该抗体的滴度低于C22,但高于最后出现的抗C100。
2.HCVRNA检测
在感染HCV几天内,即在ALT升高及抗-HCV出现前几周,即可测出HCVRNA,因此HCVRNA可作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也可作为HCV复制、转归及有无传染性的指标。

诊断

编辑
发现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现HCVRNA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将慢性HCV感染分为:①慢性丙型肝炎;②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及失代偿期肝硬化;③抗HCV携带者。

治疗

编辑
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慢性丙肝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在DAAs(直接抗病毒药物)上市前,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治疗仍然是我国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主要的抗病毒方案。按此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治愈或不能耐受该治疗方案。2011年以来DAA药物已经陆续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上市上市的药物包括Simeprevir、Daclatasuvir、Sofosbuvir、Sofosbuvir/ledipasvir、Dasabuvir等,不同基因分型患者,采用DAA治疗方案及疗程不同,因此进行DAA抗病毒治疗前,一定要检测HCV基因型。慢丙肝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这对于预防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有重要意义。
2.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或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含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物,不宜多吃高脂肪食物、高糖食物,应绝对禁酒,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食品及食物。常用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制剂等。具体治疗方案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对丙型肝炎治疗成功与否也十分重要。同时可根据病人情况采取相应的中医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