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疾控动态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巡礼】新中国70年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及居民期望寿命的发展

作者:          审稿:              来源:健康中国          发布时间:2019-10-08 14:42:11          浏览次数:          
分享

2019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由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为蜚声国际的社会主义强国。我国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卫生与健康水平稳步发展,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积极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各项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保护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资料,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医疗机构的数量变化、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展现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辉煌成效。

  一、 适应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医院数量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建设医疗服务体系,随着政府在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医疗条件的持续提升,医院数量和床位数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图1,图2)。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院2?803家,医院床位11.91万张。医院基本上集中在城镇,医疗技术比较低下,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缺乏起码的医疗卫生保障,医疗环境亟待改善。

  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卫生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各类诊疗机构均衡发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努力提供了更加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
  到2017年,医院数量已发展到31 056家,其中综合医院18 921家,中医医院3 695家,专科医院7 220家;医院床位612.05万张,其中综合医院床位417.24万张,中医医院床位81.82万张,专科医院床位94.56万张,形成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互为补充且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
  70年来中医医院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全国基本完成了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中医医疗体系建设,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协调发展

  党和政府一直把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一系列政策、规定和有力措施,保障卫生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明确了卫生人才队伍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国卫生人员数量已从建国初期的61.12万人,发展到2017年的1 174.90万人,增加了18.22倍(图3)。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人数均稳步增长,其中注册护士数量从3.78万人,增长到380.40万人,增加了99倍,医护比倒置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就医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持续完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卫生人才配置结构,重视城乡区域分布合理化,注重建设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的卫生服务队伍。

  从1949年到2017年,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87人提高到10.87人,增加了4.81倍;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0.73人提高到4.28人,增加了4.86倍;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0.70人提高到3.97人,农村增长幅度略低于城市;城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0.25人提高到5.01人,增加了19.04倍,农村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长幅度远高于城市,从0.02人提高到1.62人,增加了80倍(图4~图6)。

  农村卫生工作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为深化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和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

  三、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预期寿命稳定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取得了很大提升,充分保障了居民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婴儿死亡率在200‰左右,预期寿命为35岁,而2017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6.8‰,预期寿命为76.7岁(表1),我国居民健康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和我国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必将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