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县疾控工作

与时间赛跑 与病毒交锋-- 廊坊援石流调队工作纪实(二)

作者:张静宜          审稿:王心伟              来源:廊坊市疾控          发布时间:2021-01-18 15:32:21          浏览次数:          
分享

 

流调,又叫流行病学调查。流调人员通过对各种线索的排查、对病例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对人员活动轨迹的掌握,在锁定并控制传染源,及时隔离密切接触者、精准切断传播途径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晚上二次核酸,可能会有任务,大家做好‘返场’的心理准备。”

这是深夜十点一队领队王斌在流调群里发的消息,他把流调工作群名改为“廊坊特工队”,那一刻起群里所有成员都成了抗击疫情战场的“排雷兵”。

这是一支年龄跨度从60到90的队伍

三名队长王斌、夏宏伟、毕占友都是资深的业务骨干,曾参加过2003年的非典抗疫、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2020年新冠疫情流调工作。此次,他们再一次披挂上阵,作为各队领队,带领新老队员们连夜出征,驰援石家庄。

祁立勋,即是队里的信息员、也是流调队员。每天都要参与流调,汇总全队的流调报告和数据,并找出有效信息,最后将所有信息汇总、加工、综合,并与其他兄弟单位共同分享、探讨、分析,得出最符合实际的结论。

霸州“老防疫”徐四清,是队伍里年纪最大的防疫老兵,有一次吃饭前,看到他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大家才知道他患有多年的糖尿病。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热血青年也毫不逊色。队里有7名90后,其中马晓羚、曹翯翯是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学员,她们不仅把培训班的专业知识带到队里,也给全队带来了青春朝气。

任务繁重 争分夺秒

这是半夜两点的张家庄镇中学,小镇安静的夜里漆黑一片,流调队驻扎的大楼却灯火通明。(排版小字放照片下当图注)

1月11日中午,流调队接到紧急任务赴河北省胸科医院对确诊病例开展流调工作,完成工作返回大巴车上时已是深夜十点。“全体成员,请于23:30之前尽快上报所负责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群里的通知瞬间让人清醒,坐车到达驻地需要一个小时的行程,为了准时完成任务,大家纷纷掏出纸笔、手机和电脑在颠簸的大巴车上开始撰写报告。

在流调一线,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儿。

尹建军说:“有时候群里一句紧急集合,我们就立刻从床上弹起来,每份流调报告都有上交时限,动作越快一分,阻断疫情传播就多一分主动。”

排除万难 缜密排查

“您家里几口人呀?您哪天去赶集了?”办公教室里到处都是各小组流调人员紧张忙碌的对话。

在调查中,有些患者心理压力大,对调查不理解、不配合。队员们就耐心讲解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政策。

“在电话流调时,有的说我们是骗子,直接挂电话的情况经常出现,必要的时候还得需要警察的帮助。”张浩无奈的说。

“当地村民口音很重,遇到具体的地址名称,要一个字一个字的问,行动轨迹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核实。”王红伟沙哑的嗓子说话已经非常吃力。

为了得到明确行踪的佐证,还要给多个相关人员打电话,少则十分钟,多则半小时,半天的流调任务下来,已经打了不下一百通电话。

王大伟说:“流调任务就像破案,到处搜寻线索。”

有的老年人记忆不清,或者存在刻意隐瞒的情况,他们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信息真真假假,需要多方考证,考虑每个细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非常的烧脑。

直面病毒 无所畏惧

出现寻找不到被调查者的情况时,队员们就要去现场进行面对面流调,他们走访到村民家中、隔离点甚至是病房。

零下十几度的户外,寒冷刺骨,厚重的衣服不能套进防护服,所以只能穿着薄衣。防护服一旦穿上便不能上厕所、不能喝水。

王茂华说:“刚去的那两天降温,进行手消毒后手基本就没知觉了,跟泡在冰水里一样,手上带着的两层橡胶手套冻得硬了,根本握不住笔。”

赵彦彪说:“下午五点,藁城的天就已经黑了下来,护目镜上都是哈气,什么都看不清,只能凭感觉在纸上记录。”

他们并肩奋战,与时间赛跑、与病毒交锋。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查明隔离传染源,阻断病疫传播途径。

传递温情 共盼春来

工作环境虽然艰苦,可温情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祁立勋流调的密接是一位11岁的小学生,她的妈妈是新冠确症病例,父亲在保定市隔离,当了解到她身边没有父母,一个人在酒店隔离的时候,祁立勋细心询问她的相关情况,给她带去了饮料、面包、牛奶等物品。

这一天流调队接到一通“特殊的”电话,是一名曾经被调查的确诊患者,他对流调队的细心调查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表示感谢,目前他本人已经得到了医院的救治,自己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其实你不用知道我们是谁,只需知道我们在同您一起守护这座城。我们相信,熬过这个最寒冷的冬天,春天定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