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 政策解读

打造疾控知识传播“新高地”

作者:          审稿:              来源:健康报网          发布时间:2021-04-19 10:50:30          浏览次数:          
分享

 

近日,免疫规划工作成就宣传总结暨疾控传播能力提升年活动启动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会上,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我国免疫规划成就及展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据悉,为挖掘并宣传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健康报社已连续3年开展免疫规划工作成就宣传系列活动,并向全国征集免疫规划成就宣传创新案例。此次会议上启动的“2021免疫规划工作成就宣传暨疾控传播能力提升年”活动,旨在通过举办系列宣传推进活动,促进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传播能力再上新台阶。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主动应对传染病防控新常态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和流感病毒的流行特性,病毒复制快、细胞嗜性广、存活能力强,而且其无症状感染者普遍,传播隐蔽,控制难度大。

  在新冠病毒疫苗发挥广泛保护效力之前,2021年,全球疫情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我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多渠道持续输入、局部疫情暴发,以及疫情重现风险。

  因此,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疫情。同时,开展野生动物反向病原学研究,应对野生动物携带未知病原微生物导致新发传染病发生的情况。

  首先,找出无症状感染者是控制疫情传播的关键。所有传染病中,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最高。希腊一项研究发现,在783名回国人员中,97.5%的人员为无症状感染者。

  我国新疆喀什地区疫情暴发初期,所有被发现的新冠病毒阳性者全部是无症状感染者。所以,对于2019年度~2020年度发生过严重疫情的地区,应对重点人群实施主动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无症状感染者。

  如果能够提前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就能够确保2021年不发生重大疫情,或者将发生季节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时间延后、地域缩小。

  其次,应建立大规模的可移动的国家新冠病毒检测网络实验室,可组织疾控部门,以及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可移动的国家新冠病毒检测网络实验室,执行大规模检测任务,至少达到每天检测100万人份~200万人份标本的水平。确保在疫情发生初期,能够快速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等传染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再次,要科学制定差异化疫苗接种策略。我国疫情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感染病毒的人数较少,患者基本上都属于易感人群,但风险仍存。应该对现有疫苗做统一评价,以利于国家决策。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力度,降低流感发病率,从疾病的源头分流一部分非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以节约医疗资源,并有效避免医院交叉感染风险。

  最后,建议基于现有传染病相关的监测网络,增加监测力量与规模,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从行政管理层给数据“解绑”,打通部门、机构间传染病相关数据的壁垒,实现多元数据共享;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充分发挥我国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优势,实现相关数据可以跨系统、跨部门自动抓取,最大限度减少疫情漏报、迟报和瞒报,建立我国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副局长刘哲峰: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吸引境外医疗消费回流

  自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以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每天都有新变化、新发展。

  此前,在乐城先行区落地的特许药械产品应用范围集中在耳鼻喉科、眼科、心内科等科室。

  目前,特许药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品范围涵盖了骨科、康复治疗、肿瘤科、心内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眼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依托相关优惠政策,乐城先行区计划到2025年,在建设特色技术先进临床医学中心、尖端医学技术研发转化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到2030年,乐城先行区的医疗服务及科研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形成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医疗科技创新平台。

  乐城先行区大力发展医疗产业,最终目的是让在国内有需求的患者不用再费尽周折出国治疗,在乐城先行区就能够完全享受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的药品及器械。

  目前,世界排名前30强的药械企业有近五分之四和乐城先行区建立了最直接的合作关系。在乐城先行区使用的未在国内上市的创新药械已达130种,其中不乏全球首例应用的创新产品。

  下一步,乐城先行区将继续拓展“乐城特药险”内容,让更多普通人群乃至特殊贫困患者都能够到乐城先行区治疗。同时,乐城先行区将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把全球优秀的自然医学、免疫医学等优质医学资源,汇聚到乐城先行区,打造全新的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国际医疗健康旅游新标杆。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形成免疫屏障是重启国门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已开始为大规模人群免费接种新冠疫苗。那么,在全民接种疫苗时代,我们的疫情防控策略是什么?

  疫苗肯定是最重要、最有效的策略,它仍然是我们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武器”。换言之,人类最终要战胜新冠病毒,还是需要依靠疫苗。

  但另一方面,当疫苗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要甚至唯一策略时,各国的疫苗接种率必须达到可以构建起人群免疫屏障的水平,各国才敢重启国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主要采取两种策略,一个是围堵策略,另一个是缓疫策略。

  前者就是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开始局部封锁,限制人员流动,快速核酸检测,并救治患者,打出一套组合拳,短时间内将疫情扑灭。缓疫策略则是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社会继续维持运转即可。

  在全民接种疫苗时代,围堵策略不应该成为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策略,但是,一旦有局部疫情出现,围堵策略还要继续应用。

  在没有新冠疫苗的时期,全球各国与新冠病毒正面“遭遇”,其中,中国采取的是围堵策略,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当前,新冠疫苗“诞生”,欧美等国家在自然感染加上疫苗接种的“双轮驱动”下,能够较快地实现群体免疫。

  由于我国计划通过疫苗接种实现群体免疫,因此,在全球第二轮抗疫中,我们需要完成的疫苗接种人数庞大、任务艰巨。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比拼疫苗接种率,力求在第二轮抗疫中赢得主动权。所以,在疫苗接种中,我们决不能落后,一定要大力推动疫苗接种。

  目前,全国正在组织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希望能够在今年秋季到来之前,将我国的疫苗接种率提升到形成群体免疫所需要的接种率,不落后于其他国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崔富强:认清乙肝防控现状 应对未来挑战

  虽然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新发感染者仍然存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乙肝防控工作的现状,同时,清醒分析仍然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实行了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群高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尽管如此,由于难以100%实现免疫保护,尤其在母亲HBsAg阳性者的新生儿中,每年仍有约5万人感染HBV。

  同时,性传播仍是重要致病因素。我国监测数据显示,20岁~34岁人群急性乙肝发病率最高,此部分人群性生活活跃,因性传播导致HBV感染风险较高。

  基于此,建议我国未来应开展综合措施,强化预防为主的策略,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巩固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逐步开展成人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减少新发感染的发生;加强孕产妇筛查和母婴阻断工作等,进一步加大防控乙肝的力度。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东杰:勇挑重担 彰显国企抗疫职责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53年6月筹建,1958年正式投产,“为祖国制药60年”的情怀贯穿华药的发展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响应,积极开展“共抗疫情我为疾控送温暖”活动,第一时间为全国疾控人员送去护手霜、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累计捐赠物资价值逾1200万元。

  作为疫苗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累计为1.3亿国人提供了乙肝疫苗,为我国乙肝防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华北制药大力支持我国公卫人员技能提升,先后公益支持了乙肝抗体免费检测大健康项目、全国疾控综合技能提升培训班、疫苗与健康大讲堂、全国疾控宣传服务平台等,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支持下,与健康报社合作,依托全国疾控宣传服务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交流活动。

  到2020年,华北制药已在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南京、杭州、合肥等30余个城市召开多场免疫规划成就宣传工作经验交流系列会议。

  同时,华北制药在健康报开辟“免疫规划成就宣传”“公卫有话说”专栏。通过系列活动,凝聚行业共识,助力公卫体系建设。

  营造科普宣传氛围坚定疫苗接种信心

  接种疫苗作为全球公认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传染病的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被世界各国列为最优先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在此次免疫规划工作成就宣传总结暨疾控传播能力提升年活动启动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实施计划免疫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通过实施预防接种,破伤风、麻疹、乙脑等既往长期威胁青少年儿童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都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相关工作的持续开展。

  预防接种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疫苗冷链为代表的预防接种服务系统建设以来,我国已建立并完善了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预防接种网络,其中,城乡和社区实现了全覆盖。

  免疫规划领域法治建设、制度建设、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9年,全世界第一部《疫苗管理法》在我国“诞生”,这部法律对疫苗研发、生产、审批、流通、使用等全链条、各环节均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疫苗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多。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就从最初的4种疫苗预防6种疾病,到当下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加上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目前,已有20余种疫苗可供公众选择。

  疾控科普宣传更加广泛深入。我国还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必要性的认识。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疾控科普宣教,营造良好氛围,坚定全社会接种疫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