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 专家之声

赵旭东:心理支撑,让方舱医院化身爱的方舟

作者:          审稿:              来源:健康报网          发布时间:2020-02-16 11:11:59          浏览次数:          
分享

为了缓解新冠肺炎患者数量和现有医疗资源的矛盾,最大限度扩充收治患者的容量,武汉市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建成了几所能够收治几千名患者的方舱医院。这里患者人员多、密度大,居住和医疗条件却相当简陋,很多基本的服务功能都不具备。在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情绪状态如何?可能会面临哪些心理问题?有没有落地见效的化解之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连线采访了我国著名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专家、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旭东老师,以下是专家采访实录。 

1.作为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专家,您如何看待建设方舱医院这一举措?

赵旭东:方舱医院是从野战医院这个名词发展而来的。最初的野战医院很多都是便于移动的帐篷,后来因为技术装备进化了,可以放在车辆里面的方舱里,所以就叫方舱医院。

最近,武汉市在几天之内,争分夺秒建成了几所能够收治数千名患者的方舱医院,目前已经有很多患者入住。这是我们不得已采取的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我们担心的是,这么多确诊病人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伴随而来。

我们都知道希伯来神话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在这个古老的故事中,诺亚制作的方舟是一条从洪水中拯救世界的大船。后来,“诺亚方舟”就演变成了人类从灾难当中获得拯救的一种象征隐喻。所以我希望,通过给方舱医院内的患者提供及时和必要的心理援助和支持,通过我们的人性化管理,能够使方舱医院化身成为爱的方舟。

 

实际上,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也有很多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些故事都记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精神。这是我们华夏民族世代传承不逃不躲的文化基因,是推动我们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原动力。

2.目前有没有心理方面的专业工作者进入方舱医院?已入住方舱医院的患者状态如何?

赵旭东: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武汉,为整个武汉的情况心急如焚。尤其是武汉封城以来,我和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朋友每天都要通好多次电话。同时,我也和一些同道一起,在外围开展力所能及的救援活动。

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心理救援组的两位专家——北京安定医院的西英俊教授和北大六院的石川教授来到了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东区。他们在方舱医院里对210名患者进行了情绪状态巡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还向一些患者提供了病情解释、情感支持、指导用药和康复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他们还指导患者通过App获得心理方面的指导、评估自我心理健康以及获得简单可操作的自我调适方法。

据西英俊教授和石川教授介绍,患者们多数都是很安静地在病房里休息、治疗、参加护理活动。有准备考研究生的患者在看书之余也会玩一玩游戏。患者向他们反映,现场的医务人员都是在尽职尽责地工作,他们在疗愈着病人,也陪伴着病人。患者当中还有一位央企领导,他的身体条件比较好,也比较活跃。考虑到医务人员每天需要挨个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太过劳累,他提议患者每天把自己的身体情况写在纸上,放在床头,节省医务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他还建议医院内每天动态播报患者的总体情况,让患者们了解每天有多少人体温恢复正常,有多少人康复出院,给大家增加希望。

在这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还设置了广播站,有专业人员通过广播带领大家放松身体、平复情绪。

这两天,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秘书长刘忠纯发来好消息,他说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的运作情况渐入佳境,患者经历了初期的不适应、慌乱、不方便之后,现在生活设施、医疗设备、器械配备越来越多,患者情绪基本平稳,对各种医疗活动非常配合,没有出现显著的心理紊乱现象。一线医务人员接受了培训,在做躯体医护的同时,加强了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与患者发展了团结合作的工作关系。

2月8日晚,上海东方医院国际救援队队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理科医生冯强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值了第一个夜班。据他反映,虽然方舱医院内部比较空旷,但是墙上贴着国旗和党旗,让人倍感温暖。同时,现场还准备了取暖器、饮水机、微波炉等设施,还有方便面等食物供患者免费食用,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方舱医院的墙上还配备了电视机,播放中央一套的节目。

据冯强反映,在方舱医院里,大家都很守规则。上了年纪的患者比较安静,相比之下年轻人多少有一点抱怨,他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他们的需求。晚上,患者都很安静,按照规矩戴着口罩睡觉。

通过西英俊教授、石川教授、刘忠纯秘书长和冯强医生带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方舱医院并不是一个高压锅,大家也不会轻易让这个地方变成一个高压锅。

3.入住方舱医院的人群具备哪些特点,比较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赵旭东:首先,方舱医院是紧急建立的为轻症患者服务的医院。他的收住规模非常大,但是硬件条件和医疗用途,又和普通的医院有较大的差距,很多服务功能都不具备。现在城市人平均生活水平都很高,所以对于这样一个简陋的场所,很多人会不满,认为自己像凄惨的难民,进而产生情绪的恐慌。其次,入住的患者都是被动聚集的带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大多数是武汉的居民。除此之外,这么多患者的其他背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第三,他们是轻症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因此就会更加活跃。

对于医务人员来讲,在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和头盔的保护下,感受比较复杂。这样的装备穿在身上会增加躯体负荷,情绪也会比较容易烦躁,影响注意力。他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完成穿脱隔离衣的整个程序,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心情的安定、专注,否则带着情绪就会增大污染的机会。工作结束回到休息区还需要严格的消毒,完成整个消毒过程又需要很长时间。除此之外,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沟通交流合作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

所以,在方舱医院,所有的人都需要帮助。不管是生病的人还是健康的人都需要沟通、放松、安抚,渴望被倾听、关注。此外,人的情绪和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积极情绪被激发起来,人体的免疫系统才能更有效地去杀灭病毒。

因此,在方舱医院内,就要通过有人情味、有温度的安排和举措,最大限度地体现人道主义的精神,支撑艰苦熬战的工作人员,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和尊严。帮助方舱医院的患者,尽快适应非常时期非常场所的非常生活,安心地接受医疗护理,尽早康复,重返社会和家庭。

4. 对于方舱医院内的心理援助工作,您有哪些专业建议?

赵旭东:开展心理救援的宗旨和原则,最重要就是要建立安全感、稳定感和自信感。有了秩序感,患者的心就会稳定下来,而后才能正常地开展诊断治疗,进而产生安全感。

疫情发生以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的一批专家紧急开会,几经讨论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心理救援和心身医学管控方面的建议。在此,我代表大家就心理援助工作方面的建议做一下介绍。

第一,在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的前提下,透过场所建设与环境布置营造积极氛围,创造新的疗愈文化。比如悬挂电子屏播放与本土生活文化贴近的书法、绘画作品,利用文化积累激发内在力量;设置标语标识给患者吃一颗“定心丸”,如“欢迎你进入康复新阶段”;为医护人员、隔离患者提供心理舒缓空间,比如设置书画室;设立图书阅览室,提供各类读物等。在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的前提下,应该让方舱医院里的精神文化生活尽量丰富一点。

第二,做好必要的科普和信息支持工作,降低焦虑。收治的初期要做好解释性、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做好知情同意;为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支持,包括帮助患者了解自身情况、家人信息和社会动态等;为患者提供躯体治疗的健康教育,组织传染科、呼吸科等专科专家开展远程科普讲座;提供每日活动时间表,帮助患者在未知的环境中有一个有结构的生活安排,增强希望感。此外,还要建立表达诉求的机制和渠道,评估患者心态,要特别关注个别情绪控制不太好的患者,也要控制外部的不良信息,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

第三,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掌控感。可以设计表格,引导患者及时做好每日的记录和评估(包括对情绪和症状),每日反馈,让患者随时了解自己的状况,增加把控感。

第四,设计团体活动,培养心流,促进心盛(编者注:心流、心盛是心理学专业用语)。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如绘画治疗、舞动疗法、音乐治疗、沙盘游戏等)、正念疗法、家庭治疗等的技术与活动,开展心理干预;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开展趣味活动,帮助转移注意力,消磨时间。南京脑科医院的陈一心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西超教授还主张建立患者同伴支持小组,在收住患者的时候先做简单的心理评估,把心理素质相对好的人尽量安排在不同的小组,这样做有助于在团队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成员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第五,开拓社会资源,提供远程的心理帮扶。由工作团队中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有需要的患者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建立定期督导机制;组织心理名家开展远程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自我调节技巧。

在对医务人员的心理援助方面,我们知道医护人员除了面临高强度工作,还有被感染的风险。所以我们建议首先要发挥团队互助作用,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增强互相的情绪觉察,给予情感支持,疏解压力。其次,为医务人员提供安静的休息场所,保证充足的睡眠。保障饮食和工作所需物资的供应。最后,可以建立后援团的支持系统,邀请权威专家和专业人士到场支持,每天交班后集中督导交流。

最后,我想提醒没有医学背景和危机干预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不要凭一腔热情单枪匹马去前线。这么做,不仅不能提供有利的帮助,还可能会增添麻烦。如果你一定要提供帮助,请尝试联系可靠的组织,或者在外围通过网络、电话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