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控动态

手足口病科普

作者:          审稿:              来源:病毒所          发布时间:2024-05-06 09:27:07          浏览次数:          
分享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感染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危重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感染CV6、CV10的少数患者可出现脱甲症状。

主要传染源有哪些?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易感人群有哪些?感染后还会再次感染吗?

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

传播途径及流行方式?

传播途径复杂,可通过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流行。

如何治疗?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如何预防?

洗净手 勤通风 吃熟食 喝开水 晒衣被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5)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6)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

7)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8)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

9)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