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关注无声杀手“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几乎在每一个家庭当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高血压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每4个成年人中就大约会有超过1人是高血压患者。最新的中国高血压年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新增高血压病例达1000万,其中25岁至34岁的年轻男性中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超过20%,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以前高血压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如今可以说是“老中青”一视同仁了。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虽然有了明显提升,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高血压是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大家共同面对高血压带来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每年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
血压高就是高血压?
有人测量血压,偶尔一次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了,就觉得自己是高血压,事实确实如此吗?其实这有可能是“假性高血压”。血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天之内都会有波动,仅仅依靠有限的几次测量很难反映全天血压水平的全貌。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的常用方法。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每次测量血压时,一般建议测量2次,间隔1~2分钟,若差别≤5mmHg,则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若两次差别>5 mmHg,应再次测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非同日3 次测量均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方可诊断为高血压。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叫“白大衣高血压”,这些人一见到医生、一到医院诊室测量血压,血压就升高,而在家中自己测量血压就很正常,这类人群就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协助诊断了。
所以,并不是随随便便测一次血压,高于140/90mmHg就诊断高血压!
几乎家家必备的电子血压计,真的适用所有人吗?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使用方法更加简便的电子血压计几乎成为了家家必备的物品之一,但是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真的适用于所有人吗?其实特也有一些不适用的人群:比如过度肥胖者、心率失常者、心率过低(<40次/分)或过高(>240次/分)、脉搏极弱,呼吸困难和低体温者、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等血压急剧变化的患者、帕金森症患者。
左手?右手?选择哪只手?
一般来说,每个人左手和右手的血压不完全一样,有的人左手高,有的人右手高。根据《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首次测量血压时,左手和右手的血压都需要测量,之后测量时选择血压较高的一侧手臂,但如果能把两只手臂都测一下那就最好不过了。双臂血压差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有很大的关系。双臂血压差越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越高。正常情况下,双臂血压差应在10mmHg以内,如果≥10mmHg就应该提高警惕,可能存在血管狭窄甚至堵塞的情况,或者患有其他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应尽快就医做进一步诊断。
血压测量是一项技术活,这些细节您注意了吗?
很多人认为血压测量并不难,把袖带绑在胳膊上,点击一下按钮,电子血压计就显示读数,看,多简单!但是,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这样测量的血压真的准确吗?血压测量不困难,但仍然是一项技术活。
家庭自测血压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并进行定期的校准。
第一,袖带的选择和袖带放置位置很重要。合适的袖带要求气囊能够包裹上臂臂围的2/3。普通人选用常规袖带,肥胖的人或者臂围>32cm的人选用大号袖带,而臂围<17 cm的应用小规格袖带。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 cm(约两横指)处,松紧合适,以袖口可插入1~2指为宜。
第二,在测量血压前30分钟内不要喝咖啡、茶和酒。
第三,测量前至少静坐5分钟,不要运动,同时排空膀胱。
第四,测量过程中不要与任何人说话,否则因肌肉波动产生假波,使测量失败。
第五,测量时不要交叉双脚,坐时背部挺直并靠在一个坚硬的椅子上,上臂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血压一定要降到120/80mmHg以下?
有一些高血压患者,虽然一直吃着降压药,但是对于把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比较合适并不十分清楚。有的认为只要没有头晕、头痛、没有症状就可以了;有的认为只要吃着药,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都可以;有的认为健康人群的血压标准是120/80mmHg,血压就应该控制在这个范围以下。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应降至130/80 mmHg以下;65~79岁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
高血压防治中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还年轻,现在还不需要测量血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定期测量血压。
(一)年龄大于18岁的成年“正常血压”者,建议每2年测一次血压;
(二)对大于35岁的“正常血压”者,建议每年测量一次血压;
(三)对易患高血压的人群:
(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2)超重(体重指数≥24)和肥胖(体重指数≥28)、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高血压家族史
(4)长期膳食高盐
(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6)年龄≥55岁
这些人建议每半年测量一次血压。
误区二,现在没有任何不舒服,不吃药,吃药就产生依赖了
第一,降血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
第二,某些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可能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或者即使有轻微的不适,也自我感觉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事实上,原发性高血压95%都属于缓进型,血压升高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到人们感到不适时,可能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甚至可能出现了无法挽回的损害;
第三,规律用药是血压平稳控制的基础,血压控制得越早,对于预防心脏、大脑、肾脏功能障碍就会越好。有研究表明,长期收缩压≥160mmHg,可使寿命减少15年左右,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3倍。
误区三,现在血压控制的很好,是药三分毒,还是少吃一点降压药吧。
第一,血压下降正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而言,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彻底根治,所有降血压的药物只有在服药期间才有效,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回升。
第二,原则上高血压治疗药物需要终生服药,如果突然停药,很容易出现停药综合征,血压迅速反跳,诱发更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造成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严重损害。
第三,正确的做法是血压控制后严格遵守医嘱逐渐减少药量,同时在减药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变化。
误区四,血压高有很多危害,当然是血压下降的越快越好了。
第一,高血压的形成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产生了适应。为了给机体一个再适应的过程,降压不能求之过急,少数患者治疗后血压回复正常反而可能会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这就是因为机体暂时不能适应,所以降压不能追求越快越好,要逐步进行。
第二,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低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稍快;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且耐受差的患者,降压速度可稍慢。
误区五,运动和饮食控制太难了,控制血压还是只坚持吃药吧
控制血压不仅需要科学的使用药物,同时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
第一,限盐就是减少钠盐的摄入,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平时还要注意隐性盐的摄入(咸菜、鸡精、酱油等),建议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以起到警示作用,收缩压可降低2-8mmHg。
第二,减重就是减轻体重,使BMI<24kg/m2,腰围<90cm(男),腰围<85cm(女)。减重计划应长期坚持,速度因人而异,不可急于求成,建议将目标定为一年内体重减少初始体重的5%-10%。每减重10kg,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
第三,多运动即要规律运动,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每周5-7天,每次30-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常用运动时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220-年龄)*60-70%。收缩压可降低4-9 mmHg。
第四,戒烟即科学戒烟,避免被动吸烟。戒烟虽然不能降低血压,但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第五,限酒即限制饮酒,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如饮酒,则应少量并选择低度酒(40度),避免饮用高度烈酒。每日饮酒量:白酒<50ml(1两),葡萄酒<100ml,啤酒小于250ml
第六,心态平即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国家的这些政策您一定要享受
我市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这是国家为百姓办的一件实事,好事。城市居民可到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居民可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参加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对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为其免费测量一次血压。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 4 次面对面的随访。内容包括:(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3.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和有无不良反应适当调整用药和转诊及增加随访来进行分类干预。对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行为指导。
4.每年对高血压患者进行 1 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 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作者:党静 审稿人:马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