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河北疾控提示】夏秋季野生毒蘑菇中毒高发,切勿采食!

作者:          审稿:              来源: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发布时间:2025-08-22 15:11:33          浏览次数:          
分享

野生毒蘑菇中毒是我省病死率最高的食源性疾病之一,因此,提升公众认知、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发生已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野生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属于大型真菌类,误采、毒蘑菇可引起急性中毒,呈地域性、季节性发病,常有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社会危害大部分品种中毒病死率高,例如肝肾毒性的鹅膏菌属。

野生毒蘑菇种类繁多,所含毒素复杂,一种野生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同一种毒素也可能出现在不同蘑菇中。目前《中国毒蘑菇新修订名录》中收录的毒蘑菇高达660种,其中含剧毒成分、食用后可致死的超过40种。

二、为什么河北省毒蘑菇中毒频繁发生?

河北省夏秋季容易发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这主要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以及一些民众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有关。

1.气候适宜:夏秋季(尤其7-9月)降水集中,湿度大,气温较高野生毒蘑菇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温床

2.地理环境:省内有山区、林地平原野生毒蘑菇在果园、树林等潮湿阴凉地方常见特别是我省太行山、燕山景区夏秋季节游客较多,增加了人们接触野生毒蘑菇的机会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猎奇及侥幸心理,采摘野生蘑菇食用。

3.辨识困难:有些野生毒蘑菇与食用菇形态相似,民间土法辨毒不靠谱极易误采误食,即使有经验的人也可能会中毒

4.采摘野生蘑菇习惯:部分农村居民或有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尝鲜的习惯尤其在一些有采摘传统的地区,风险更高

三、常见的毒蘑菇中毒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毒蘑菇中毒可分为七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和光敏皮炎型。以上七种临床类型仅为临床观察病例较多、能够形成共识的分类,但蘑菇毒素复杂,几乎可对所有器官造成伤害,器官损伤常交叉存在。中毒造成的损害虽不同,但很多蘑菇中毒的初期症状都以胃肠道反应为主,人在误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河北省,胃肠炎型中毒常见。多起中毒事件中患者食用的大青褶伞就是典型的胃肠炎型毒蘑菇,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这类型的中毒患者症状较轻,愈后较好。

然而,更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严重中毒类型。河北省近几年常发生黄盖鹅膏和欧鹅膏等毒蘑菇中毒事件,其毒素会攻击肝、肾等器官,引发急性肝损害或急性肾衰竭。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肝损害型蘑菇黄盖鹅膏、肉褐鳞环柄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症状好转,有1-2天的“假愈期”,自我感觉“康复”,但此时体内已出现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之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坏衰竭死亡

四、河北省常见的剧毒野生毒蘑菇种类

1.鹅膏

鹅膏是河北省山林间雨后常出现的剧毒野生毒蘑菇。它全身雪白,与常见食用白蘑菇极其相似,普通人难以分辨。其含有致命的“鹅膏毒肽”,会直接攻击肾脏引发急性肾衰竭。中毒潜伏期6-12小时,早期症状类似胃肠炎,易让人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2.黄盖鹅膏

黄盖鹅膏具有黄色的菌盖,较为显眼。其毒素会连环攻击肝、肾等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潜伏期常见9-15h,少数可延长至30h,也有少数在6h内发病,吃的越多,潜伏期越短。

3.肉褐鳞环柄菇

肉褐鳞环柄菇常隐藏于草丛林间,外形普通却含有致命剧毒。这些野生毒蘑菇都曾在河北省引发中毒,给家庭带来伤痛。

五、如何防治野生毒蘑菇中毒

1.许多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实际上毫无科学依据,以下是一些常见误区:

“生虫的蘑菇无毒”:昆虫对毒素耐受性远高于人类,剧毒的鹅膏菌常被虫蛀,但人类食用就会致命;

“银器验毒法可靠”: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银筷子、银勺无法检测毒素;

“颜色朴素就安全”:仅凭颜色形状不能判定安全性,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的欧氏鹅膏却有剧毒;

“煮过的蘑菇没毒”:一些毒蘑菇的毒素(如鹅膏毒肽)耐高温,100℃煮沸2小时仍可能残留;

“晒干或泡酒能解毒”:许多毒蘑菇的毒素在干燥、酒精环境中性质稳定,常规处理无法破坏其毒性。

2.避免中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随便采食野生蘑菇,牢记“三不”原则

不采:远离公园草坪、山区林地的野生菌,无论多么确定“这蘑菇我见过”,都不要冒险采摘;

不食:拒绝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菌,坚决劝阻家人朋友采摘或烹饪野生蘑菇;

购买:不轻信和购买路边摊或流动摊贩销售的“野生蘑菇”,也不要求助于不科学的鉴别方法。

3.中毒后的应急处理

一旦误食野生菌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要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就医: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野生菌食用史。一起食用过野生菌的人,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就医;

及时催吐:可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减少毒素吸收。但若中毒者昏迷,不宜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保留样本: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菌或照片,以便医生确定种类,判断预后。

想品尝蘑菇美味,最好去正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人工培育的品种,安全又放心。别让一时的好奇或侥幸心理,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供稿: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周园园、罗晓燕

审核:朱小波、刘长青、程蔼隽

审校:高珊、崔丽娟